第743章 珍贵隽品(3/6)

,那对日商看上的大鱼缸,恐怕就沦落成凡物了。

根本不够看的,就这么大差距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因为要烧造这对大赏瓶的技术要求太高了,简直前所未有。

除了两米八的器型非常大,所需要的瓷胎没法从购买,只能自制之外。

这对大赏瓶更主要的技术难点,还在于它们是“百花不露”的粉彩图案。

所谓“百花不露”,也叫“百花不落地”。

这是诞生于清乾隆朝,给瓷器釉上彩的一种表现手法。

指的是将粉彩与金彩结合,各色花朵将整个画面填满,不露出瓷底,也不露出花朵的枝干。百花如同天女散花,浮于空中,故有此名。

“百花图”又称“万花锦”、“万花堆”、“万花献瑞图”等。

据清宫档案记载,这种特殊的瓷器是帝王专用赏花应景之瓷。

所以较清其它官窑相比,工艺更为讲究。

其烧制工序之繁缛,设色之丰富,绘画之多彩,绝非数人之力可成,是彩瓷之翘首。

实际上哪怕对于皇家来说,要做百花不露的彩瓷,也是具有功亏一篑可能性的悬乎事儿。

首先,需要内务府造办处出具画样,设计出百花齐聚之画稿,交付御窑厂作为粉本。

其次,御窑厂的工匠将画稿临摹勾勒于白瓷胎上,务必与原稿一致。

同时又要照顾到器表不同于纸面的不均衡特性。

这时一旦有误,全局皆变。

任其彩料何等妍美,画手如何高超,亦无法弥补画稿原有之神韵。

还有,彩料配制之多,也堪称众瓷之首。

百花不露地者,一器之上所见颜色不下于三十余种。

故绘画之前,彩瓷的所有颜料必须配备,种类繁多几近百种,均需一一调试。

此项工作之完成需动用多少人力,耗费多少时间,预支多少成本,可想而知。

若无良工为之构图设计,巧匠为之敷彩洗染,是绝对做不出来的。

说句大实话,如此的工艺,也只可能出现在工艺繁荣的乾隆朝。

除了当时瓷艺精进的社会整体环境之外,又有榷陶使者唐英殚心竭虑,集历代名窑之大成,括中外良器之精萃,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。

这才能以瓷为胎,敷设彩釉,铸就如此千古不遇之辉煌。

但就是这样,乾隆朝也没有出现超过太大器型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《国潮1980》 最新章节第743章 珍贵隽品,网址:https://wap.bqg999.org/171/171857/744_3.html